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5
  

  • 全选
    |
    专题——舰船装备可靠性
  • 刘猛猛, 蒋以山, 张琦超, 陈鑫, 李博晗, 刘家豪, 李千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11.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频谱反演、多普勒建模与深度学习等三大主流路径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与适用边界,探讨了物理机制与数据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模型互补性,指出了图像与频域建模的融合趋势,提出未来融合建模的发展方向。
  • 魏巍, 乔创, 蒋以山, 张琦超, 郝龙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2-22.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揭示SiC纤维增强相曝露对SiCf/Ti55531复合材料在海洋大气环境中耐蚀性的影响,为SiCf增强钛合金复合材料在海洋装备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电化学阻抗谱(EIS)方法,获得不同状态SiCf/Ti55531复合材料腐蚀过程中的EIS数据。采用欧姆电阻校正的方法,解析EIS数据的演化行为,运用等效电路模型和Voigt模型拟合EIS数据,阐明不同状态SiCf/Ti55531复合材料在腐蚀过程中的真实EIS特征和响应时间常数的物理来源。结果 对于完整的SiCf/Ti55531复合材料,测得的EIS响应来源于Ti55531合金基体表面的耐蚀氧化物膜层,其表面润湿时的低频阻抗模值|Z|0.01 Hz达106 Ω·cm2量级,耐蚀性较好;对于曝露的SiCf/Ti55531复合材料,其表面润湿时的|Z|0.01 Hz值在105 Ω·cm2量级,耐蚀性有所降低,但此时EIS响应仍来源于表面氧化物膜层,且膜层电阻随腐蚀过程进行没有呈现显著降低趋势。结论 SiCf增强相的曝露不会严重恶化SiCf/Ti55531复合材料的耐蚀性,这意味着即便SiCf/Ti55531复合材料遭到破坏,致使SiCf增强相曝露,其在海洋大气环境中仍具有较好且稳定的耐蚀性。
  • 李鹏, 魏博选, 董博, 李超, 谢泉松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23-34.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综述了TENG技术在舰船阴极保护中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能量收集机制、材料优化及实际应用挑战。传统阴极保护技术(如牺牲阳极和外加电流法)存在资源浪费、能耗高及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而TENG基于固-液摩擦起电和固-固摩擦起电2种工作机制,该技术可将低频波浪能(0.1~5Hz)和振动能转化为电能,为舰船提供自供电防腐方案。研究表明,超疏水涂层、自修复材料及倍频结构设计(如FMC-TENG)显著提升了TENG在潮湿、高盐环境中的输出稳定性和耐久性。此外,TENG与水下无人装备(UUV)的集成,可延长其续航并降低腐蚀风险。然而,TENG仍面临输出功率不足、长期可靠性及规模化应用等挑战。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开发高性能材料,优化系统集成,并建立标准化评估体系,以推动TENG在海洋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 潘爽, 冯林平, 李永强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35-40.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常用吸附剂进行复配,研制新型除湿吸附剂。方法 将金属卤化物与高分子聚合物或高比表面积材料结合,制备复合吸附剂。结果 ACF/CaCl2吸附剂、MCM-41/CaCl2吸附剂、MWNT/CaCl2吸附剂、PVA/CaCl2吸附剂、高吸水性树脂、纳米防霉防潮吸附剂的饱和吸湿量分别为1.8、1.6、1.5、1.4、0.8、0.5,且单位质量上述吸附剂在含有积水、初始湿度99.9%的密闭环境中维持湿度70%以下的时间分别为76、51、38、33、0、0 h。结论 ACF/CaCl2吸附剂、MCM-41/CaCl2吸附剂综合性能最优,在导弹艇上贮存舱室环境除湿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孙杰, 周添, 李吉刚, 卫寿平, 王宇光, 唐娜, 党胜男, 陈静, 张帆, 肖云海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41-49.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锂电池在舰船装备、移动及应急电源等领域快速推广应用的实际背景,概括了其在高温、碰撞、针刺等极端条件下热失控释放一氧化碳、氟化氢等有毒烟气的风险特征,从密闭空间毒害效应和任务中断概率增加2个方面阐述了锂电池热化学泄漏对人员安全与任务执行构成的严重威胁。最后提出了推进相关标准制定、规范灾害量化分级、研发分级预警与防毒系统、规避人员暴露风险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电池热化学;泄漏;热失控;毒烟;舰船装备;防护 中图分类号:TQ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242(2025)09-0041-09
  • 颜光耀, 孙东平, 李永强, 丁健, 丁博松, 王瑞刚, 董博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50-58.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概述了元胞自动机对腐蚀损伤过程进行模拟的运行机制,阐述了元胞自动机常见的建模类型。重点介绍了二维和三维元胞自动机在腐蚀领域中的数值模拟过程,并列举了目前主流的利用元胞自动机进行腐蚀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当前元胞自动机的数值模拟过程,总结了此模型的优点,并展望了利用元胞自动机进行定量化分析的研究前景。
  • 张亚东, 吴猛猛, 赵冬冬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59-67.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船舶充液管路水锤特性仿真模型,对管中水锤特性进行仿真研究。方法 基于AMESim软件,使用HL040管路模型,同时考虑管路中的容性、阻性、惯性以及流体传输的波动效应进行仿真。结果 在不同输水初压下,压力脉动峰值随管线长度的增加而增加,0.8 MPa初压时,DN25管道10 m管线长度压力峰值比2 m管线长度的峰值高出0.15 MPa,管路公称直径越大,增幅越明显。在相同输水初压下,压力脉动峰值随管径的增加而减小,0.8 MPa初压时,10 m长的DN25管道压力峰值为0.3 MPa,而DN15管道压力峰值为0.5 MPa。管道震荡频率与管线长度密切相关,长管道的震荡频率低于短管,而管道震荡稳定时间则受多种管道参数复合影响。结论 管道参数对水锤效应的影响规律是复杂的,只有充分分析管路系统,合理设计管道参数,才能达到防护水锤的目的。
  • 刘琪, 郑伟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68-77.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实现复杂海洋噪声干扰及小样本条件下目标轴频电场线谱的有效检测。方法 采用物理引导的数据增强机制,设计频移缩放、能量调制与噪声扰动策略生成仿真数据。构建轻量化多尺度CNN架构,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与频移注意力模块,并运用跨域迁移优化策略实现知识迁移。结果 在含10组实测与200组仿真数据的混合训练集上验证算法性能。在-5 dB信噪比下,可完整检测10 s时长目标信号的主要频率线谱。与5种传统方法对比,所提算法的线谱检测均方误差仅0.001 5,平均绝对误差仅0.032 Hz,0.1 Hz准确率达96.1%,在检测精度和鲁棒性上均更优,综合效果更好。结论 本文深度融合物理建模与深度学习,解决了复杂海洋噪声下小样本轴频电场信号的有效检测问题,为水下目标探测提供了一种高鲁棒、低数据依赖的解决方案,同时为后续多物理场联合感知和在线增量学习机制的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 武器装备
  • 李昱霖, 曹倩倩, 张兴勇, 慕健铭, 武秋生, 薛参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78-85.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有效提升地面装备太阳辐射验证试验的效率。方法 提出一种快速温度验证试验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估地面装备在太阳辐射中的降温效果。试验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筒体内外表面温度及周围的环境温度,获取同一装备不同位置处、不同装备在同一位置处的温度数据。结果 综合考虑装备的密封特性和内部设备的热容特性,采用多个循环试验得到地面装备的吸热与散热比。结论 该方法能够快速获取地面装备的定量降温数据。相较于传统的太阳辐射模拟环境条件下的验证试验,该方法显著降低了经济成本,并大幅缩减了试验时间。
  • 尤杨, 张建仁, 王立平, 冯雄波, 郝飞, 黄鹤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86-93.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反应装甲装药密度对其抗射击性能的影响。方法 首先对穿甲弹引爆反应装甲的机理及反应装甲装药引爆判据进行理论分析,认为反应装甲装药密度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方法研究装药密度对反应装甲抗某小口径穿甲弹射击的影响。结果 在一定试验条件下,当装药密度为1.65 g/cm3时,3块反应装甲只是被该穿甲弹引燃,完全不会发生爆炸;当装药密度为1.25 g/cm3时,其中有2块反应装甲被引爆。试验验证与理论分析以及数值仿真结论相吻合,结论 当装药密度达到一定值时,提高装药密度可以提高反应装甲被冲击起爆的阈值。
  • 杨伟涛, 刘康泰, 邓鎏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94-104.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弹药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在现代战场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智能评估体系,以解决评估效率低、精度不足和实时性差等问题。首先分析了靶场试验、理论模型和经验公式等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指出了它们难以适应现代战争中复杂目标、多样场景和动态环境的需求。针对这些挑战,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AI核心技术,构建了一个数据驱动的评估体系,通过智能建模和自动化优化,提升弹药毁伤效能的预测精度与实时性。还详细阐述了智能评估平台的系统架构,涵盖数据采集、多源数据融合、AI建模与效果反馈等模块,强调了模型的泛化性和实战适应性。同时,还展望了多模态数据融合、小样本学习、虚拟与现实结合以及可信AI等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基于AI的弹药毁伤效能评估为现代武器系统的精准评估提供了创新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推动了评估方法向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前景。
  • 刘兆丰, 齐子元, 崔凯波, 李想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05-114.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精确制导弹药在全寿命周期内经历的复杂温度环境,建立一种量化极端温度对命中精度影响的分析方法。方法 建立包含弹体结构、导引头光学窗口及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模拟高低温贮存、发射及飞行剖面中的动态气动加热和内部热源等多种热载荷,分析弹药关键部件的瞬态温度场与热变形。重点研究光学窗口和IMU安装基座等精度敏感部件的变形规律,建立部件变形与导引头指向误差之间的量化映射模型。结果 在+60 ℃和-40 ℃初始条件下,飞行末端的热致指向误差显著,导致命中精度(CEP)相较于常温基准(5.02 m)分别退化约40%(增至7.03 m)和27%(增至6.38 m)。结论 本文提出的量化评估方法,实现了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变形再到最终作战效能的系统性分析。与稳态分析相比,考虑飞行剖面的动态热载荷分析能更准确地揭示热效应对作战能力的影响。该方法可为精确制导弹药的环境适应性设计、作战包线确定及性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航空航天装备
  • 赖安杰, 李璞, 刘艳敏, 周青华, 张强, 骆孝武, 黄小龙, 熊林冬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15-125.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真空环境中电场、微重力场、局部电荷场以及磨屑颗粒间的弹性碰撞场协同作用下空间导电滑环磨屑颗粒的迁移与堆积行为,为揭示其失效机理及提升在轨服役性能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电场理论和物质输运方程,建立稳态电场磨屑迁移运动仿真模型,并通过磨屑在轨迁移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利用COMSOL平台系统建立多物理场模型,分析不同电压(100~600 V)、微重力(1×10‒4~9×10‒4 m2/s)、带电荷量(100e~600e)对磨屑颗粒迁移路径与堆积分布的影响。结果 磨屑主要向绝缘挡边区域富集,约62.68%的颗粒最终堆积于挡边表面。电压升高显著增强电场驱动力,导致颗粒迁移速度加快,堆积位置发生偏移。在较低微重力环境下,颗粒迁移能力增强,表现出明显上浮趋势,而在较高微重力下堆积集中于挡边下侧。电荷量变化对迁移影响显著,尤其在Q=400eQ=600e时形成局部高堆积区。结论 电压、微重力与电荷量对磨屑迁移行为具有协同约束作用,在低电压和高微重力的条件下更易形成非均匀堆积区。研究揭示了典型空间环境下磨屑迁移与富集的主导机制,可为导电滑环工况参数优化与在轨可靠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 陈瑶, 李璞, 张强, 周青华, 刘艳敏, 骆孝武, 陈佳俊, 黄小龙, 熊林冬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26-137.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磨粒存在对空间导电滑环电-热-力多物理场分布状态及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提升航天器电能传输效率与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ABAQUS有限元平台,构建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不同服役工况(含磨粒分布特征)及材料本构关系对刷-环结构接触压力、弹性场、热场与电场耦合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 磨粒的产生导致有效接触面积减小,接触应力显著增大,诱发“磨损-粗糙化-再磨损”的恶性反馈。热量集中于电刷-磨粒接触区域,边界温度梯度增大,引发局部热损伤。磨粒接触点为电场畸变核心区域,局部电阻升高致使电流密度剧烈波动,影响电传输稳定性。弹塑性本构模型更贴近实际服役过程中的接触演化与温度响应特征。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磨粒作用下空间导电滑环的多场耦合演化机理。磨粒诱发的应力集中、热聚集与电场畸变显著加剧磨损与电接触失效风险。优化接触材料性能与服役参数(如载荷、电流密度等)是抑制磨粒损伤、提升系统服役寿命的关键路径。
  • 重大工程装备
  • 何婷婷, 冯艺, 闫化云, 王毛毛, 于海涛, 陈迎锋, 陆科洁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38-146.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乙酸浓度介质中SRB的生长规律及不同乙酸环境下SRB对X65钢腐蚀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电化学测试、静态浸泡腐蚀试验及表面形貌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在含乙酸体系中,SRB浓度显著高于无乙酸体系,其生长过程可分为快速生长期(0~7 d)和衰亡期(7~14 d)。无乙酸体系中,X65钢以均匀腐蚀为主,腐蚀速率为0.204~0.225 mm/a,腐蚀产物为Fe3O4。含乙酸体系中,试样表面形成局部腐蚀坑,坑内可见杆状SRB细菌,腐蚀产物为Fe3O4和FeS,局部腐蚀速率为0.365~1.564 mm/a,均匀腐蚀速率为0.046~0.068 mm/a。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电化学腐蚀速率及局部腐蚀速率均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乙酸的加入显著提高了SRB浓度,大量SRB附着在X65钢表面,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及腐蚀产物膜三者共同作用导致腐蚀机制发生显著变化。均匀腐蚀倾向虽有所降低,但局部腐蚀风险显著增大。
  • 张艳红, 胡宇鹏, 马圆, 李明海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47-160.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池火燃烧速率的研究进展,概括了燃油种类、燃油温升状态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对燃烧速率的影响规律。从热反馈机制主导的燃料汽化过程、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传热传质机制2个方面阐述了池火燃烧的动力本质与特性。最后提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关键方向,为池火灾防治与燃烧过程预测提供理论参考。
  • 马家明, 朱闽, 周广猛, 董素荣, 赵旭敏, 彭琪凯, 张众杰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61-169.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高原柴油机先进增压系统的研究现状,分别综述了高原环境下可变截面增压、机械-涡轮增压、电辅助-涡轮增压、并联式顺序增压、普通涡轮二级增压、单VGT二级可调增压、双VGT二级可调增压研究现状。最后分析比较了不同增压系统优缺点,提出了未来高原车用增压系统的发展趋势。
  • 环境试验与观测
  • 佘加亮, 王茂川, 李昊瑜, 熊浩麟, 徐龙, 佘祖新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9): 170-176. https://doi.org/10.7643/ issn.1672-9242.2025.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湿热海洋、寒冷低温、干热沙漠3种典型大气环境对300M超高强钢腐蚀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万宁、敦煌、漠河开展户外大气暴露试验,采用宏观腐蚀形貌分析、金相分析、腐蚀质量损失研究300M高强钢的腐蚀变化规律。通过拉伸性能分析、疲劳性能分析,研究腐蚀行为对300M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暴露试验1 a后,300M超高强钢在湿热海洋大气环境腐蚀严重,腐蚀速率为115.9 μm/a,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下降了10.5%和34.1%。在寒冷低温大气环境和干热沙漠环境中,300M超高强钢腐蚀较轻,腐蚀速率分别为7.6、4.0 μm/a,抗拉强度的保持率分别为96.6%和98.4%。腐蚀坑会诱发疲劳裂纹萌生,降低疲劳寿命,在湿热海洋大气环境中暴露0.5 a后,中值对数疲劳寿命曲线为S=-51.39× lgNf+577.57。结论 不同大气环境对300M超高强钢腐蚀的影响差异明显,在湿热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敏感性最高。腐蚀导致有效承载面积下降,进而使其抗拉强度降低。表面的腐蚀坑极大地影响其疲劳寿命,因此在服役过程中需采取有效腐蚀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