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 全选
    |
    专题——复杂环境轻武器应用与协同评估技术
  • 白玉洁, 孟迪, 李新义, 吴昊, 田会云, 崔中雨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13.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进一步验证高强铝合金在极寒环境中加速试验谱的合理性,并深入探讨其腐蚀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基于此前研究的高强铝合金加速试验环境谱,开展长周期腐蚀试验。采用腐蚀质量损失速率测试、腐蚀产物表面与截面形貌观察、腐蚀产物成分分析以及三维点蚀参数分析等手段,对长周期加速腐蚀试验后高强铝合金的腐蚀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24和7075铝合金在加速腐蚀5个周期后,质量损失速率分别为16、9 g/(m·a),腐蚀产物主要为AlOOH和Al2O3。相较于7075铝合金,2024铝合金明显多出了红色腐蚀产物,其较高的铜含量可能是产生红色腐蚀产物的关键因素之一。结论 冰层下的薄液膜为铝合金腐蚀提供了必要的湿润介质,极寒环境中的冻融循环导致冰层下氯离子富集,进而促进点蚀的萌生与扩展。
  • 张海燕, 贾鹏翔, 杜东兴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4-23.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有效延长7A19超高强度铝合金结构件和装备于沿海腐蚀环境的服役寿命,探究此类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工艺及其在盐雾试验环境中的耐腐蚀行为。方法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探究电流密度与氧化时间对膜层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随后开展240、480 h盐雾环境试验,并利用电化学阻抗谱对不同盐雾腐蚀阶段的耐蚀性进行研究。结果 硬质阳极氧化膜层的厚度、表面粗糙度随硬质氧化工艺的电流密度与氧化时间增加而增大,但氧化时间达到60 min会急剧降低膜层厚度的均匀性。膜层硬度与厚度整体呈正相关,但电流密度为1、2 A/dm2的氧化铝膜层硬度不符合国标硬度要求。盐雾腐蚀环境试验后,膜层的耐蚀性并不完全随膜层厚度的增厚而增强,膜层的孔洞直径、孔洞深度影响膜层封闭结构填充层与膜层致密性。除氧化时间为60 min的氧化铝膜层外,其余工艺参数条件下的膜层经盐雾480 h后,耐蚀性依旧良好,且无明显腐蚀产物。结论 在本文硬质阳极氧化工艺参数范围条件下,形成的氧化膜可以明显延长7A19超高强度铝合金在盐雾加速腐蚀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
  • 艾剑波, 兰智云, 吴建国, 张晓娟, 崔腾飞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24-32.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直升机橡胶和密封剂材料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研究拉萨、漠河地区的环境因素,结合直升机结构特点,分析温度、湿度等因素的作用方式,确定低温、湿热、浸泡谱块组成,编制适用于直升机内部结构的高原高寒环境加速试验环境谱。选择5860橡胶和HM306密封剂,在拉萨和漠河分别进行1 a的自然暴露试验。采用加速试验环境谱,进行5周期的加速环境试验,并对试验件的表面形貌、硬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T形剥离强度进行测试。结果 5860和HM306经过自然环境暴露试验后,没有鼓泡、分层、粉化等老化现象,表面形貌基本没有变化,硬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基本保持不变。经过5周期的加速环境试验后,5860和HM306的各项性能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降低,但是降低的程度不大,表面形貌也基本没有变化。自然环境试验和实验室加速试验结果一致,所编制的加速试验环境谱与实际环境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5860橡胶和HM306在高原和高寒环境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可满足直升机的使用需求。
  • 沈军, 房贤杰, 韩世闯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33-37.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直升机使用范围扩展面临的高温环境挑战以及机载产品高温环境适应性考核标准存在的问题,基于直升机重点舱室高温环境实际测量数据,对主要影响舱室环境温度的材料开展材料传热系数测试,确定各种材料准确的传热系数。采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建模和仿真,使舱内的气流和温度分布可视化,综合形成温度场模型。模拟直升机重点舱室高温环境,建立高温环境适应性要求体系,研究机载产品高温环境数字化验证技术,从而改进直升机设计,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直升机高温环境适应能力。
  • 贾润川, 刘泽萌, 李明, 陈宇, 崔腾飞, 吴建国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38-44.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获取GH4169合金在模拟舰载平台环境下的腐蚀损伤规律及其腐蚀影响因素。方法 对2种不同热处理制度的GH4169合金样品开展模拟舰载平台的盐雾/SO2复合试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表征其微观腐蚀形貌。结果 在盐雾/SO2复合试验环境下,2种GH4169合金比其他常见金属出现腐蚀的周期更晚,但最终都出现腐蚀,产生绿色腐蚀产物。与δ相含量低的样品相比,δ相含量更高的样品出现腐蚀的时间更早,腐蚀程度呈现明显的随试验周期而加深的趋势,腐蚀点数量更多,单个点蚀的尺寸及深度更大,总体来说腐蚀程度更深。结论 GH4169合金的耐舰载平台环境腐蚀能力较强,热处理制度导致的δ相含量及分布不同是合金在盐雾/SO2复合试验中具有不同腐蚀表现的主要原因,δ相含量多的合金更容易发生腐蚀。
  • 朱本胜, 朱怡超, 吴建国, 龚情, 郑林峰, 曹瑶琴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45-53.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揭示直升机旋翼用抗砂蚀聚氨酯保护带抗砂蚀损伤机理,获取聚氨酯保护带砂蚀评价参数及材料改进方向。方法 以气体射流侵蚀法模拟直升机旋翼用聚氨酯保护带服役环境,确立沙砾组分、砂尘流量等试验参数,通过砂蚀试验评估30°~90°冲蚀角下聚氨酯保护带的抗砂蚀能力,获取冲蚀角度与冲蚀量的关系、冲蚀角度与冲蚀体积的关系,结合聚氨酯保护带砂蚀后的表面粗糙度、微观形貌表征等方法,解析聚氨酯保护带砂蚀坑生成过程及砂蚀损伤机理。结果 当冲击角为30°时,冲蚀量、冲蚀体积最大;当冲蚀角为90°时,冲蚀量、冲蚀体积最小。以30°砂蚀冲击15 min后,聚氨酯保护带的损失体积为58 mm3,约为冲蚀角90°时聚氨酯保护带损失体积的23倍。表面粗糙度与微观形貌表征结果表明,低冲蚀角度下切向载荷对聚氨酯保护带冲蚀起主导作用,高冲蚀角度下法向撞击载荷对聚氨酯保护带冲蚀起主导作用。结论 不同冲蚀角度下,聚氨酯保护带的砂蚀损伤机理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到直升机旋翼的安全性,推荐砂蚀试验的冲蚀角为30°,后续可通过增强材料抗撕裂强度进一步提升抗耐砂蚀性能。
  • 黄海亮, 卞贵学, 李岩, 李一哲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54-61.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飞机超高强度钢关键部件电镀镉钛后处理方案的科学选择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支撑。方法 在新飞机普遍采用的A100钢表面制备镉钛镀层,并分别进行钝化、磷化、磷化+疏水后处理,利用SEM、EDS、XRD、SKP、EIS等技术,对比不同后处理方式对A100钢镀镉钛性能的影响。结果 钝化、磷化、磷化+疏水处理3种后处理方式可使镉钛镀层由黄白色转变为黄色、浅灰色、浅灰色,钝化可降低镉钛镀层的粗糙度,而磷化及磷化+疏水处理使得试件表面粗糙度明显升高。钝化处理和无处理的试验件表面伏打电位均值相近,而经过磷化和憎水磷化处理后,电位明显上升。磷化+疏水处理后,镉钛镀层表面电位分布标准差最低,表明其电位分布更为均匀,钝化处理次之,磷化最差。经磷化+疏水处理的样品表现出最高的自腐蚀电位(Ecorr)和最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Jcorr),其电化学阻抗谱中的膜层电阻(Rf)和电荷转移电阻(Rct)也均为最大。钝化处理样品的JcorrRct值与磷化+疏水处理相近,但其Rf值显著较低,原因可能在于其膜层较薄。相比之下,磷化处理样品的Jcorr值仅略低于未处理样品,但其Rf值显著增大(约为未处理样品的3倍),明显低于未处理样品。结论 通过这3种后处理工艺处理后,A100钢的耐腐蚀性能及抗局部腐蚀性能排序为磷化+疏水处理>钝化处理>磷化处理。
  • 张玎, 卞贵学, 李明, 黄海亮, 匡林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62-69.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机载作动筒的多发性密封失效故障,分析腐蚀及其对密封性的影响机理。方法 基于某型机载作动筒使用环境特点,通过暴露试验,以及微观腐蚀形貌和成分分析、表面粗糙度测试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 经过2 a暴露,活塞杆镀铬层产生脱落,且脱落导致的变形造成粗大裂纹,脱落处内部充满高强度钢基体腐蚀产物,并蔓延至外围,脱落边缘残存的镀铬层较尖锐,活塞杆的表面粗糙度增大17.48倍,对应的泄漏量增加1倍,且活塞杆密封处出现轻微的挂油现象。结论 镀硬铬的特殊工艺过程使镀铬层存在大量缺陷,进而加速基体腐蚀,并增加活塞杆的表面粗糙度,从而使活塞杆与密封圈表面难以严密贴合,或划伤密封圈,最终导致诱发渗漏故障。
  • 董冰, 孙茜, 陈宇, 路涛骏, 杨洪朋, 雷金龙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70-73.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空气湿度和温度、盐雾、太阳辐射、酸性大气、砂尘和机械环境(拉伸和弯曲疲劳、振动疲劳、摩擦磨损)对飞机抗腐蚀能力的影响,分析了腐蚀与电应力、腐蚀与机械磨损、腐蚀与机械应力作用下的损伤,提出了多因素耦合环境下飞机腐蚀设计的难点及对策,指出了腐蚀与电应力、机械应力和摩擦力综合作用下环境下的部附件是腐蚀防护与控制设计的难点,应重点关注。
  • 武器装备
  • 刘旭琳, 孙斌, 潘瑛, 解龙, 杜武斌, 宋波远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74-80.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展海空跨界质装备复杂海洋环境适应性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环境试验验证考核。方法 针对海空跨界质装备面临长期被海水反复浸泡的环境,设计干湿交替的表层海水腐蚀自然试验方法,提出6种不同的涂层方案,对比这些涂层方案在表层海水自然试验90 d中的腐蚀结果。结果 通过对样板试验后外观、光泽度、附着力,低频阻抗模值等方面的分析对比评价,确定了污损脱附型防护涂层方案。结论 试验样板搭接的设计方案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装备的实际状态,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不同材料间的电化学腐蚀情况。干湿交替的试验方案有利于快速暴露腐蚀结果,通过试验选择的涂层和工艺方案也为后续海空跨介质类装备的耐海水腐蚀防护提供了设计思路和方法。
  • 杨伟涛, 刘康泰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81-88.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多维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弹药试验中的应用前景,对这2项技术未来如何优化弹药试验流程、提升试验效率和设计精度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回顾了弹药试验中的数据采集技术,介绍了如何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方法提取关键信息。接着,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及性能评估中的应用,提出了多维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工作模式,强调了数据融合、异常检测、特征选择等方法在弹药试验中的重要性。此外,进一步分析了其在辅助弹药设计优化中的潜力,阐述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设计空间探索与高效的仿真加速。然后,探讨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数据质量与稀缺性、高维数据处理与融合、模型可解释性与可靠性和模型适应性问题。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由多维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催生的弹药试验智能化平台、实时数据反馈系统和虚拟仿真等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多维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弹药试验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军事装备的研发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和低成本的技术支持。
  • 航空航天装备
  • 鲁艳艳, 刘顾, 汪刘应, 葛超群, 王滨, 许可俊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89-99.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碳纳米管易氧化的特性限制其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对CNTs进行合理改性,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拓宽其有效工作温度。方法 通过水热法结合硅烷偶联剂的表面改性,制备TiC@CNTs复合吸波材料。结果 通过硅烷偶联剂的功能化处理和水热反应,不仅增强了CNTs的抗氧化性能,使其氧化温度提升了40 ℃,还通过TiC与CNTs间的化学位点反应,有效改善了CNTs的阻抗匹配性能,拓宽了有效吸波频段。研究发现,当TiC与CNTs的质量比为1︰1,厚度为3.72 mm时,复合材料在5.7~7.4 GHz、8~14 GHz和15~18 GHz频段展现出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反射率均低于-10 dB,有效覆盖C波段、X波段和Ku波段;当质量比为1︰1.5,厚度为2.27 mm时,在10.64~18 GHz频段表现出最大有效带宽。结论 这种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主要归因于电导损耗以及材料内部的多重极化弛豫过程。该研究为开发高性能、宽频带的高温吸波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杨廷勇, 邓文, 李天勇, 廖云飞, 兰智云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00-107.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研究应用于直升机桨叶防除冰材料CuNi23合金和T2紫铜薄板的疲劳性能,为铜合金薄板疲劳寿命预测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静力和疲劳薄板试验件进行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采用升降法和成组法对CuNi23合金和T2紫铜薄板进行疲劳试验。运用三参数Stromeyer方程拟合2种材料的S-N曲线,得到S-N曲线拟合方程。最后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种材料的疲劳断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静力拉伸试验件和疲劳试验件均满足试验需求。升降法测得在1×107次高寿命区,CuNi23合金和T2紫铜的疲劳极限分别为269、123 MPa,2种材料的S-N曲线拟合方程分别为S=259.26(1+0.111 2/N0.631 7)和 S=9.127×10-7(1+1.719×108/N0.094 2)。结论 CuNi23合金的抗疲劳性能明显优于T2紫铜,S-N拟合曲线表明,CuNi23合金的疲劳曲线趋于平缓,而T2紫铜疲劳曲线则呈下降趋势。CuNi23合金疲劳条带间距较T2紫铜要短,裂纹扩展速率较低,疲劳性能较好。
  • 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 胡皓宸, 王勇, 姜岩, 郭泉忠, 汪川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08-120.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微弧氧化(MAO)技术对碳化硅铝基复合材料(SiCp/Al)在酸性污染海洋环境中的防护性能,通过优化脉冲频率(f)和电解液成分(磷酸钠/硅酸钠质量比,即磷硅比),提升MAO膜层的微观结构、致密度、厚度及耐蚀性。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取不同磷硅比(1∶2、1∶5、1∶10)与脉冲频率(200、250、300 Hz)制备MAO膜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膜层形貌,通过涡流测厚仪测量膜厚,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EIS)和酸性盐雾试验(ASS)评估其耐蚀性能。结果 磷硅比为2∶1时,膜层厚度达到最大值(63.8 μm),致密度最优。脉冲频率为250 Hz时,膜层结构最致密,偏离该频率(200/300 Hz)均容易导致膜层结构疏松。酸性盐雾测试表明,磷硅比为1∶2时,膜层的结构稳定性最佳。结论 MAO膜层中未发现明显SiC增强相,表明增强相在膜层生长过程中被氧化或脱落,导致膜层致密性降低。由于磷酸根与铝离子更容易沉淀,通过提高电解液中磷硅比,促进AlPO4沉积,从而提高膜层致密性。此外,合理的频率可以控制沉积与烧结的平衡,使得膜层获得最佳的致密性。酸性盐雾环境中,SiCp/Al的MAO膜层因孔隙处萌生点蚀,Cl渗透至膜层/基材界面,引发基材金属溶解,腐蚀产物体积膨胀,从而产生应力,最终导致膜层剥落。
  • 高原, 赵勰, 谢晓忠, 姚超凡, 陈沙古, 卞如冈, 黄如旭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21-129.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圆柱壳力学性能,验证结构安全性的预报方法。方法 设计并建造高强钢环肋圆柱壳精车模型,开展静水外压试验,测量结构的应力应变数据和破坏压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结构进行计算。结果 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采用线性强化弹塑性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高强钢的本构关系。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跨中壳板和跨端壳板区域的力学性能是评估环肋圆柱壳结构安全性的重点。结论 研究成果可为深海装备耐压结构的设计和相关理论计算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所采用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可为耐压结构的安全性分析提供参考。
  • 重大工程装备
  • 王易君, 胡宇鹏, 陈胜来, 纪杰, 李明海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30-136.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展厢式运输车可燃物燃烧特性(燃烧过程、热释放速率(HRR)和燃点等)研究,为火灾事故场景下厢式运输车的数值模拟和安全性分析提供基础。方法 通过对厢式运输车可燃物进行分析,确定座椅泡沫、座椅表面织物、橡胶轮胎、木质胶合板、铝塑板、地板革、线缆绝缘皮和导线等8种可燃物,并制成标准样品。采用锥形量热仪对样品进行热释放速率研究,获得HRR相关参数。在样品表面布置K形热电偶传感器,通过温度曲线拐点测得可燃物燃点,同时通过摄像记录可燃物样品燃烧过程。结果 座椅泡沫燃烧有1个峰值,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HRRPUA)峰值为236 kW/m2,燃点为216.5 ℃。座椅表面织物燃烧有1个峰值,HRRPUA峰值为54 kW/m2,燃点为135 ℃。橡胶轮胎燃烧有2个峰值,HRRPUA峰值分别166.8、530 kW/m2,燃点为337.1 ℃,燃烧持续时间最长。木质胶合板燃烧有2个峰值,HRRPUA曲线呈M状,峰值分别为117、159 kW/m2,燃点为186.6 ℃。铝塑板燃烧达到峰值后基本维持稳定,HRRPUA峰值约为210 kW/m2,燃点为167.2 ℃。地板革燃烧有1个峰值,HRRPUA峰值为103 kW/m2,燃点为145 ℃。线缆绝缘皮燃烧有1个峰值,HRRPUA峰值为374 kW/m2,燃点为167.9 ℃。导线燃烧曲线峰值较低,HRRPUA峰值为105 kW/m2,燃点为194 ℃。结论 获得了厢式运输车8种可燃物的燃烧阶段、单位面积热释放率、燃点等燃烧特性,为厢式运输车火灾数值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
  • 杨怀宇, 刘正树, 武文龙, 毛玉娇, 陈川, 向利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37-147.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进行风机叶片防雷设计,使其可以适应超高海拔环境,达到安全稳定运行效果。方法 利用仿真模拟技术针对风机叶片的叶身和叶尖接闪器开展设计研究,主要研究接闪器在雷电引入后表面的电场、电流分布,以及拐点或尖端等结构薄弱区温度分布,并标记重点关注部位,对其温度分布开展研究分析,从而评估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采用初始先导附着试验、后续冲击附着试验、电弧引入试验以及传导电流试验方法针对设计的叶片结构开展性能验证测试。结果 通过仿真模拟数据分析发现,叶尖接闪器具有较多的雷击附着点,尤其需关注叶片内部的尖端区域。叶身接闪器的通流能力较强,但是可能会在接闪器的边沿处产生局部熔蚀。通过对设计的风机叶片样品进行防雷性能测试,试验中电流放电未造成避雷系统及根部连接的结构损伤,放电瞬间连接处没有火花,试验过程未发现松动,且连接处没有损坏。结论 通过仿真模拟和试验测试研究分析表明,设计的适高海拔风机叶片接闪器布局结构合理,叶尖和叶身接闪器均可有效降低雷击作用。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比如对叶片内部的尖端作圆角处理,降低其接闪概率。叶身接闪器建议增加接闪面积,如增厚边缘和增大圆角,尽可能减小局部损伤。同时,结合服役环境特征,调整设计满足适应高海拔的叶片,保障风机叶片长效安全运行。
  • 王天惠, 崔俊杰, 赵河明, 李妍婷, 史国强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48-157.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解决轴承表面缺陷检测中目标尺寸小、背景复杂、检测精度与速度难以平衡的技术难题。方法 基于YOLOv8n框架构建改进而来的轻量化检测算法,通过骨干网络中以GSConv模块替换C2F结构实现模型压缩,引入无需额外参数的SimAM注意力机制,有效提升缺陷特征提取能力。采用渐进式特征金字塔网络(AFPN)优化多尺度特征融合效率,将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改进为MPDIoU,以提升小目标定位精度。结果 改进后的模型在轴承缺陷数据集上取得92.32%的mAP@0.5检测精度,检测速度提升至121.8 FPS,模型参数量较原始YOLOv8n减少16.25%。通过消融实验验证各改进模块的有效性,相较于原始YOLOv8n模型,改进后模型在保持实时性的同时,实现了12.5%的Precision有效提升。结论 构建的轻量化改进算法有效平衡了检测精度与速度矛盾,参数量减少带来的计算效率提升未影响检测性能,改进后的综合指标满足工业现场对轴承表面缺陷高精度实时检测的需求,为解决小目标工业缺陷检测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 环境试验与观测
  • 傅耘, 陈雪晴, 李敏伟, 李明, 孙建勇
    装备环境工程. 2025, 22(8): 158-163. https://doi.org/10.7643/issn.1672-9242.2025.08.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我国军用装备环境试验标准GJB 150从1986年到2023年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三级跨越”——GJB 150—1986的制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奠定了我国军用装备环境试验的基础;修订为GJB 150A—2009实现了从环境试验到环境工程的跨越,引入了全寿命周期装备环境工程的理念,为装备环境适应性提升提供支撑;2023年完成GJB 150A的修订,实现了从“研仿”到“研发”的跨越,通过自主创新,增加了试验方法的覆盖面,提升了标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新标准应用的具体建议。